6月16日讯 在过去的9年中,全球经济一直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之中。不过,在经历了多年的疲软后,全球经济终于迎来了好转的迹象。但这还只是初步现象,经济复苏动能不足显然拉低整个经济目标。因此全球经济复苏还需要进一步取证观察。
到目前为止,2017年对全球经济颇为友好。行至年中,全球市场虽屡次遭遇波折,不过并未出现如2008年金融危机一般席卷全球的“狂风暴雨”。事实上,以美国和欧元区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以及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均已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大宗商品价格的回暖也将大宗商品产出国逐渐拉出经济不振的泥潭。然而,当前经济复苏动能仍稍显不足,虽然经济已有所复苏,但仍未达到“优秀”水平。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新闻发布会对美国经济表达了比较乐观的观点,加息路径将循序渐进,并且年内将启动缩表计划。美联储维持平稳的加息路径,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循序渐进地加息是符合宏观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在次贷危机后有明显的进展,商业投资也已经取得扩张成效。
美联储加息是否能证明全球经济复苏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美国出口得到显著改善,失业率自2015年年底以来一直处于5%水平下,劳动参与率保持稳定,这无疑让美联储更加放心在之后实行的经济紧缩政策。
美联储正在等待适当时机将正常化资产负债表,年底可能开启缩表计划,整个缩表可能会持续数年,这样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利率波动。
缩表的最终上限是美国国债300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为200亿美元。当前美联储暂时还会把所持证券的到期回笼资金用于再投资,直至利率正常化开始一段时间之后,即2019年后。
虽然近来数据表明核心CPI出现萎缩,但美国通胀率还是具备上升的潜能,未来12个月的通胀目标依然为2%。
美国经济前景的短期风险大致平衡,加息与缩表的结合意味着紧缩的货币政策,而通胀低于预期意味着更平稳的收益率曲线。预计今年下半年还有至少一次加息展望。
全球经济复苏初现
在过去的9年中,全球经济一直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之中。2008年金融危机给了全球市场重重一击,令世界经济在2016年陷入了近8年来最低的增长水平。不过,雨后终能见彩虹。在经历了多年的疲软后,全球经济终于迎来了好转的迹象。
“贸易和制造业产出走出低水平并且出现回升,这主要得益于亚洲和欧洲国家更加坚实的国内需求增长。与此同时,私人部门信心也得到进一步提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最近发布的6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展望》)中指出,尽管世界经济得以恢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政策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工资增长依然疲弱,不平等持续存在,失衡和脆弱性仍笼罩在全球金融市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OECD预计,随着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大宗商品国情况的改善,全球经济增长将在2017年达到3.5%,而在2018年,增速仅将小幅上升至3.6%。另外,劳动力和产品市场的压力,将令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趋于疲软,而大宗商品价格也将无法进一步走强并支撑通胀率。
事实上,全球经济复苏的根基依旧不甚稳固,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包容性以及管理各类风险,OECD认为,采取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政策支持是关键所在。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及实施结构性改革,将有助于刺激私人需求以及解决长期包容性增长障碍。一旦缺失足够的支持,私人投资便无法得到加强,也无法最终达到提高消费、刺激产出增长以及减少不平等的作用。
具体而言,OECD认为,政策支持需要从三个方面综合推进:逐渐减少货币政策刺激、加强财政政策以及推进结构性改革。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展望》指出,在主要的OECD区域国家,其货币政策立场将持续产生分歧,包括利率以及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等方面的分歧,将会在接下来的18个月内逐步扩大。
整体而言,美国退出货币政策刺激的意愿愈发明朗,而在欧元区,其核心通胀率正在缓慢接近政策目标,预计欧洲央行将在2018年逐步减少资产购买规模。然而,相比之下,对日本政府而言,维持货币政策刺激立场则更加适宜,因为其目前的通胀率仍低于目标水平。不过OECD提醒称,日本央行需要密切关注其政策的潜在副作用,尤其是其持有大规模的政府债券。另外,对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货币政策或将有所放松,不过这主要还将基于该国具体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情况。
其次,在财政政策方面,《展望》指出,当前已有部分国家正在放松其财政政策,政策规模比此前预计的有所扩大。根据2016年财政刺激政策的规模,OECD预计,到2018年,约有一半的OECD国家,其财政刺激规模将占到潜在GDP水平的0.5%。
最后,实施结构性改革将有助于达到经济强劲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事实上,在OECD看来,结构性改革与财政刺激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更加积极地运用财政和结构性政策,将有助于刺激潜在产出并且支撑总需求的增长。尽管当前部分地区利率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其水平仍处在低位,这为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和改革提供了重要机会。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双管齐下的好处显而易见,该项措施将有助于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增长,并且提高民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然而,当前有证据显示,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在部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有所放缓,这将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需要警惕。
贸易融合加深
“国际贸易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令不同国家间的民众生活水平得以逐步趋同,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帮助新兴市场国家扩大了经济收益并减少贫困。”《展望》认为,在比较优势、技术驱动以及全球价值链深层贸易融合影响下的专业化,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并提高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自由贸易令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以更加低廉的价格被广泛分享,并且有助于提高幸福感和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
然而,OECD强调,尽管自由贸易取得的成果颇丰,但近年来对国际贸易的反对之声此起彼伏,部分国家以政治力量支持保护主义的行为在OECD地区国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贸易一体化的进程出现明显停滞。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OECD发现,尽管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下滑,但在过去的30年中,商品和服务的贸易总量显著增长,并且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出现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贸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伴随着专业化模式的转变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加强,给效率、企业生产力以及消费者福利等方面带来了可观的总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贸易融合好处多多,但其对地区层面造成的成本也不容忽视。《展望》指出,大规模的进口将有可能造成地区层面就业机会的减少,而地区层面就业的萎缩往往与区域整体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相关。大量的进口将对部分工人和地区形成长期成本,其中地理位置偏远和产业流动性较差等因素降低了当地经济应对冲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