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讯 6月15日凌晨,经过两天的会议,备受关注的美联储决议终于出炉,一如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决定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这美联储在2015年底以来第四次加息,也是2008年以来第四次加息,上一次加息发生在今年3月。
整体上,市场倾向于认为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声明偏鹰派,市场展现出乐观态度;6月会议声明删除了“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语句,删除“一季度经济增长放缓可能是暂时现象”的语句,还特意加上了“通胀指标中期稳定在2%目标左右”的语句。这是市场解读声明偏鹰派的重要依据。
昨天(14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为什么不再忌惮美联储?》的文章。文章称,“美联储本周将再次加息,但多数分析师估计中国央行将按兵不动,因为中国资本管制似乎有效遏止了资本外流。”
此外,今天一早(1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紧跟美联储的步伐,加息25个基点,至1.50%。
重点一、2017年还将加息一次
本次加息决策中,FMOC(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9位委员以8:1的投票结果决定加息,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投票反对加息。
对于未来加息路径,美联储预计2017年将再加息一次,2018年将加息三次,并再次重申“预计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支撑循序渐进地加息”。美联储再次强调,在一段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保持在低于预期长期利率的水平,联邦基金利率的实际路径将取决于未来数据显示的经济前景。
但CME(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投资者预计,美联储今年再加息一次的可能仅为35%。
重点二、公布缩表计划
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缩表进程,美联储虽未给出具体开始时间,也未透露更多细节,但明确表示将在年内启动缩表,缩表起步上限为每月100亿美元,并将每个季度扩大,直至国债削减规模达到300亿美元,抵押支持债券(MBS)达到200亿美元。
多名美联储官员此前曾公开表示,预计美联储缩表后,资产负债表规模将缩减至2万亿-2.5万亿美元。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约为4.5万亿美元。
美联储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
Charles Schwab资深固收策略师Kathy Jones表示:“这有点令人意外的鹰派。在通胀低于预期的情况下,加息加上缩表等于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将让利率曲线更为平滑。”
重点三、上调GDP预期 下调通胀预期
美联储对疲软通胀担忧有所加剧,预计通胀今年将低于其2%的目标。
近来,美国经济表现疲软。零售销售数据低迷,而工资增速在过去数月有所放缓。
不过,美联储将2017年的GDP增长预期从2.1%上调至2.2%,并将失业率预期从此前的4.5%下调至4.3%。
美联储还预计,美联储最青睐的通胀指标——个人消费支出——为1.6%,较3月1.9%的预期大幅下调。不包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预期从1.9%下调至1.7%。而2018年和2019年的核心通胀预期均维持在2%不变。
重点四、耶伦:加息和缩表都将渐进持续
在随后进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耶伦的讲话并未有太多亮点。与美联储声明类似,耶伦再次强调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2%通胀目标,并继续表示“未来的经济增长率将使美联储可以继续以渐进式方式加息”,且这种加息方式是“有保障的、适宜的”。
对于美联储缩表的问题,耶伦进一步表示,缩表进程将是渐进地、且大致可预计的,可能会持续数年。耶伦指出,缩表限额应当有助于避免利率波动,希望市场不会对缩表作出过多反应,缩表有点像“看着油漆晾干”,应当在幕后悄悄地进行。
耶伦强调,美联储尚未决定何时开始缩表,也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希望提前就资产负债表政策发出警告,以方便市场应对。
重点五、中国为什么不再担心美联储
《金融时报》于昨日发表文章称,2016年初,中国股市和汇市动荡,储备快速下降。彼时,中国央行担心美联储加息加剧中国资本外逃,但美联储没有按照原来的指引加息、收窄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利差和债券收益率之差,从而给中国央行予以喘息,但如今,中国央行已不需要这样的“关照”。
多数分析师预计,对于美联储此次加息,中国央行将按兵不动。“眼下中国需要保持利率稳定”,经济学家、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表示,“没有必要跟随美联储。”
“近一段时间中国已能够使用其他工具,”余永定补充道,预期的美联储加息早已透露给市场。“此举不会有太大的市场影响。”而从表现来看,中国央行认为逆回购协议和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比预期更为有效。
此外,中国在收紧对公司和个人购汇或海外汇款的审核等监管方面的有效性,也使中国央行多了一个不那么担心美国加息的理由。
而目前,中国在GDP、汇率以及外汇储备等方面的良好表现,也使中国央行更加坚定了信心。
与此同时,强势还带来降低中美贸易摩擦的额外好处,中美元首梅湖会晤后达成中美经济对话“百日计划”将使双方保持更为稳定良好的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