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薛恺在程序化交易方面是有天赋的。2005年,薛恺从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在求学期间对股票交易就产生兴趣浓厚的他,凭借着专业优势,在程序化交易方面找到了突破点。
“尽管编写程序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交易策略却是之前想了很久的了。”薛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毕业之后,他进了一家银行,除了本职工作外,也做一些股票、期货交易,慢慢就摸索出一套适合他的交易策略。后来,CTP交易平台推出后,他短时间内写出了一套程序,把他的交易策略融合进这套程序当中,并一直沿用至今。
频率低、周期短、开仓严、平仓活
薛恺的主要交易策略是日内套利,而策略通过程序化手段呈现出四大特点:频率低、周期短、开仓严、平仓活。观察薛恺的参赛账户不难发现,薛恺的交易频率并不高,参赛期间,其交易次数比其他选手少很多。薛凯坦言,他的开仓条件是非常严格的,不符合开仓条件的宁可不交易也不会贸然开仓,所以交易频率不高,经常会有一整天不下单的情况出现,平均每天交易次数仅为1—2次。当然,如果一个交易日符合开仓条件的机会多次出现,程序也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多次交易。“我通常都是一次性建仓,只要符合设置的开仓条件,就会按照程序允许的最大仓位入场,通常不会配置加减仓策略,基本上属于‘不见鬼子不拉弘’。”薛恺笑言。
薛恺的策略不仅交易频率不高,单笔交易的周期也不算长。“交易周期越短,风险就越小,我一笔单子大概只交易半个小时。”薛恺坦言,当价格回归到程序设定的正常区间后,程序就会自动平仓。如果长期不回归程序设定的正常区间,他也一定会手动将单子在日内平掉,一般不会留隔夜单加大风险。有时,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开仓失误的单子,一旦发现,他也会及时手动纠错。这样的风控思路使得薛恺的交易程序在平仓条件设置上要比开仓宽松灵活许多,在平仓操作上加入少许主观人为的操作,把风险扼制在日内。谈及交易策略,薛恺认为,对于程序化交易而言,程序只是工具,是实现策略的一种手段,而核心的东西还是策略。
薛恺这套日内套利策略的关键在于行情的波动,在交易周期内的波动越大,盈利就越多。“我不做趋势交易,所以无论是振荡行情,还是单边行情,对我而言,影响不大。”薛恺坦言,他的策略只关注短期波动,按一定参数设定好的程序会帮他抓住日内较大的波动。“这一策略我用了大概有4年了,基本上一开始就能盈利,偶尔会根据行情做一些微调。当然,这中间也出过一些问题,不过更多是程序编写上一些类似于‘BUG’的错误,比如边界条件没设置好等,在交易过程中也都及时修正过来了。不管怎样,这几年,随着我对这套策略程序的不断修改和完善,程序本身盈利能力也更强了”。
防守反击抓效率
任何交易策略似乎都会遇到自己的天敌——资金瓶颈,薛恺也不例外。薛恺这套策略属于“防守型”策略,依靠程序化手段来严格控制开仓次数,类似于足球战术中的防守反击,拼的是进攻效率而非进攻次数。所以,当面临更大规模资金的时候,这样的防守反击战术会让资金的使用效率出现明显下降,降低整体的盈利水准。“因为我的开仓条件非常严,所以资金容量大概只能到1000万元左右,一旦超过这一容量,策略就会大打折扣。”薛恺如是说。
“这样的资金规模瓶颈仅仅是针对期货,在股票交易方面,我的策略还是有很大容量的。”薛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他除了期货程序化交易外,也做股票程序化交易,并且程序是通用的,只需要将期货套利交易变为类似于套保的股票、期指对冲交易即可。“股票方面,收益虽然没有期货那么高,但更稳定,每年大概在15%—20%左右”。
未来会考虑发资管产品
大资管时代,是否会发资管产品对于交易者而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目前,我的资金都是自有资金,还从未做过代客理财。不过,未来不排除尝试发一些产品。”薛恺说,期货方面,由于策略有一定的规模限制,所以暂时还没敢多想,但股票方面,策略资金容量更大,未来他还是有一些想法的。不过,随着未来期权的新衍生品工具的逐一推出,我的策略或许也能在新领域有更大的资金容量。
谈及参赛,薛恺似乎颇为自信。“比赛能让我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自我定位,能让我看清楚和其他交易者之间的差距,也更方面进行投资交流。”薛恺向记者讲述着他的参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