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期货是标的物为实物商品的一种期货合约,是关于买卖双方在未来某个约定的日期以签约时约定的价格买卖
某一数量的实物商品的标准化协议。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是在期货交易所内买卖特定商品的标准化合同的交易方式。
之前提及石油、粮食、钢铁和黄铜等大宗商品的炒作,是期货市场金融大鳄的捞钱之地。而中国自2003年起,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对外依赖度也由2001年的29.1%上升至2010年的55%以上,致使中国在原油期货市场交易频繁,也曾亏损颇为巨大。
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
因为,油价超稳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比如美国1970年前的50年,去除通胀因素,油价长期徘徊在每桶20美元上下。可是自从1967年石油禁运开始,到1973的石油危机,再到1979年的能源危机,80年代的石油过剩,以及90年代的油价飙升,石油价格上上下下起起伏伏,2008年曾突破每桶147美元。
事实上,导致油价上下波动的因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石油越来越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按照经济学的供求法则,任何商品一旦变得越来越少,其价格就应该上涨。但是这一法则却不能简单地应用在油价上,关键在于定价权(这点必须撰文另写才能讲清楚),因此石油价格经常完全违背供求法则;
当油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各国将抓紧开发绿色能源,在将来,绿色能源可能会替代部分石油,这将导致油价下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开发了页岩气,使得美国成了能源出口国);
最关键的一点是,世界经济从来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当今全球的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结算的,当美国需要弱势美元时,油价便上涨;但从长远来看,美国需要强势美元以维护其霸权地位(藉此出售美国债券),油价便会下跌。这些因素正是油价忽上忽下的奥秘所在。
然而作为企业来说,几乎所有企业都沉迷于降低风险,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利润。但事情往往并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企业降低风险的机会极其有限,它们总是处于金融风险中。不仅如此,即便企业在套期保值中真的盈利了,那也必须以美元不贬值为前提。因此,货币贬值就像梦魇,令企业完全无法掌控利润的多寡,特别是航空业。
经营航空公司自然离不开石油,有了石油飞机才能起飞。假如油价上涨,你会亏损,因为成本上涨了。如果油价下跌你就赢了,因为你的成本下降了。所以,经营航空公司是风险极高的行业。
这时,华尔街发明的工具——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似乎可以对抗梦魇,似乎意味着企业可以进行对冲以降低经营风险。但问题是衍生产品不能帮它们完全消除风险,如果滥用,那么这更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包括精通其道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通、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美孚银行和巴林银行等,大亏特亏的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中国公司也不能幸免。
2008年,当高盛的多位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宣称,国际原油价格将要突破200美元,甚至400美元一桶时,中国航空、东方航空和深南电等公司憋不住了,在每桶超过140美元的价位上,不是购买原油现货储存起来,就是购买大量的期货合约。但是没想到,油价升至 147美元时,突然掉头一路向下。结果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国航在套期保值中浮亏68亿元,为其过去两年利润的总和;东方航空的套期保值合约浮亏62 亿元,是它2007年利润的10倍,可谓损失惨重。
之前曾提及,期货市场需要买“保险”的张三,就像是中国航空公司;也需要投机者李四的参与,就像是国际金融资本,赌他的运气。这两方是一对“欢喜冤家”,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方,戏就唱不起来了。期货如同其他所有衍生证券一样,是个 Zero-Sum Game(零和游戏),在同一段时间内所有赢家所赚的钱,与所有输家所赔的钱相等。前面也已经提到,说穿了,期货市场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并不创造新的经济价值。那么在这一上一下剧烈的波动之中,显然有人赚得钵满盆溢,同时有人倾家荡产。我们赔的钱给谁赚去了呢,就不言而喻了。
谈到这儿顺便提一下,从2010年4月起,电影爱好者可以通过期货合约,来下赌电影票房的输赢。电影期货合约很可能将是华尔街今后几年的一大热点。(以上的话是我九年前说的,因为,好莱坞就是借助大萧条崛起的,这次大衰退无疑令历史再次重演,给了好莱坞绝佳的机会。因为危机之中的美国民众旅游少了,其他消费也减少了,只有电影票房逆势大幅上升。后来,电影期货合约在华尔街果然热了起来,并蔓延到国内,票房对赌其实就是电影期货合约的一种)。
归根结底,由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华尔街的手中,期货便成了华尔街最会玩儿的买卖。机构在做期货时,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而对于散户来说,远离期货,也许将是你一生中最明智的抉择。